大多数50岁以下的美国人对手机的偏爱程度超出想像,一份最新的哈里斯调查显示:没有手机,他们活不了。

据《商业内幕》(Business Insider)报道,哈里斯调查的结果显示,44%美国成年人很难从手机中拔出。特别地,无论是千禧一代(出生于1980—2000年)还是X一代(出生于1965—1980年),他们对手机的痴迷远远超过了电视或电脑。
毫无疑问,手机,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伴侣。早期的手机,只可以接听电话,而数码时代的手机产品,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,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。
那么,如果一星期内不用手机,生活怎么过?来听听一位远离手机16个月的堪萨斯州音乐人汤姆·格罗提渥(Tom Grotewohl)的真实想法吧。
他写道:
一个人只有站到足够远的距离,才能看清莫奈画作中的睡莲。同理,远离手机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观察其在我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。以下就是我远离手机后的真实感受:
1丶对话时摆弄手机令人难堪
我曾目睹无数类似的场景,但这一次感受最特别。当时我正在一家餐厅中吃饭,对面房间中有一对正在约会的情侣也在用餐。男方将手机几乎揉进脸颊里接听电话,抱怨自己不得不陪女友用餐。而桌子对面的女孩似乎茫然弟盯着盘子里的蛋卷。当电话终于结束时,那名男子向约会女孩解释电话内容,好像她没有听到一样。随后,当他结束自己的独角戏后,电话再次响起,同样的过程再次重复一遍。
他吃饭完离开,将手放在女孩腰上,嘴里继续对着电话废话连篇,包括需要更换新的手机。我禁不住想,或许这名女孩也应该在被升级之列。人们去看电影时,却总会将目光盯在手机上。尽管电影就在眼前播放,但却依然执着于阅读有关电影的文章。更为常见的是,正在与人交谈时,有人会拿出手机,迅速发送简讯或看看有没有什麽事。
我想知道这些人在下列情况下会如何反应:在谈话时,我拿出书对他们说“稍等”,在读了几页之后我才说:“感谢你等我,抱歉!”他们会感觉我为了阅读而贬低他们的存在吗?对于我来说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科技给了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便利,代价是我们被剥夺了原本所在世界的触觉。
2丶即时通讯将我们变成“偏执老妈”
在 100 年前,如果你想与某人说话,你必须直接走到他们的房子中,或给他们写信。尽管后来市内电话出现,但人们要离开房间时,依然无法随身携带它们。到了现在,手机几乎就像人类体内难以清除干净的绦虫,吸干了我们的各种藉口与托词。甚至当有人问你问题时,你会将耳朵捂住拒绝对手机作出回应。
在手机普及前,或许人们对其有很多不合理的担忧。通信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到达,座机也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会通一次,而有了手机后,人们每隔几分钟甚至数秒钟就会联系一次,无限空间几乎成为妄想。
我从未给现任女友打电话或发简讯,原因之一是我相信这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关系。我们发现写信的乐趣更多。信就像唱片,尽管其技术已经过时,但浪漫与温馨永不会过时。更为重要的是,减少通信强迫我们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,不会有“机关枪式短信”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。
此外,相较于冰冷而缺少人情味的屏幕,我们可以从信的字里行间看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,甚至信纸上都散发着对方的体味。

3丶眼神接触成 21 世纪之殇
如果说眼睛是灵魂之窗,那么我们正用木板封上这些窗户,里面的灵魂可能因缺少光亮而枯萎。走在繁忙的街头,你可能注意到拥挤的人群,但却看不到与你眼睛接触的眼神。更有可能的是,由于你始终在盯着屏幕,以至于根本不会在乎是否有眼神交流。
在未来几十年,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新的医学病症:人们无法再仰起头,因为嵴椎已经硬化,以至于脖子只能永远保持向下的姿势。公司可能不得不租用鞋面上的广告牌,因为以后没有人再看天空了。
不要怀疑,想像一下:如果灵魂伴侣真的存在,而每个人的灵魂伴侣只会在特定时刻出现。可是当你走在街上时,由于你的眼睛始终专注于手机萤幕,以至你的眼睛从未遇上自己灵魂伴侣的眼神,结果会如何?当然眼神接触不仅仅与浪漫爱情有关,它也在提醒街头的陌生人或聚会上的朋友:成为人类而非蚂蚁的感觉非常酷。
4丶从孤独中学会不再孤独
拿着手机就像随时随地带着你的朋友,对公园长椅上的沉思时刻说再见,甚至就连如厕时都无法保持平静。千百年来,每天蹲大号时间几乎成了神圣仪式,因为只有这个时间你才能属于自己,确认没人会打断你。可是现在,有了手机的帮助,你的朋友们终于也可以在此时陪伴你。
即使你不与真正的朋友聊天,手机也能为你提供无数想像中的朋友,将属于你自己的专属时间占据,比如快速更新的名人生活方式,你从未见过的人的流行视频等。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,一旦手机电池耗尽,无尽的寒冷就会包围我们,就像我们处于孤寂而绝望的深渊中,就像瘾君子被夺走毒品一样。
人类是社会性动物,渴望被其他人包围很正常。实际上,这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所必须的。这也就是为何单人监禁成了最高惩罚。但人类的独特之处不在于社会性,还在于人类能力的自我反应。这也就是为何我们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而其他动物不能的理由。也是我们能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制造工具,能够发明艺术丶音乐以及科学等的原因。
来源: 侨报网